2020年07月10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刊登文章《成都城市的“里子”也出彩(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)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更好满足民生之需》,对成都市综合管廊总控中心高度评价。
该报道从行业定位、系统功能介绍、案例呈现、场景描绘等方面对总控中心进行了全方位介绍,并且高度评价了其作为成都市综合管廊最强“大脑”,在智慧城市中发挥集“智”管理、全“廊”覆盖的重要作用。部分原文如下:
科技护航,确保运行安全稳定
6月10日9时许,由于通风口堵塞,汉州路地下管廊综合舱第五分区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标准,传感器监测到这一异常情况后立即自动预警。成都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监控系统接到预警,自动启动管廊内风机换气,很快使氧气浓度恢复正常。
“控制中心是管理地下管廊的‘大脑’,由总控中心和多个分控中心构成,实现全域监控和片区巡查相结合。”成都市管廊监管服务中心主任曾小峰介绍,总控中心已于去年7月试运行,负责对全市地下管廊进行全域监控、指挥调度,确保管廊安全稳定运行。
在总控中心监测平台,轻点按钮,一处地下管廊的三维模型跃然眼前。“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,能够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。”总控中心工程师告诉记者,地下管廊往往与其他设施交汇编织,例如金融城地下管廊就与两条地铁以及10余条市政道路相交,“在复杂环境下,按照实际尺寸比例和光线环境进行模拟,再通过VR(虚拟现实)模拟管廊内各类突发事件,就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。”
安全是地下管廊的生命线。走进天府新区一处地下管廊,酷似红灯笼的消防装置分外醒目。“一旦发现火警或者甲烷、一氧化碳等气体超标,这个自动化装置便会报警或喷洒灭火粉。”管廊维护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,有的管廊内还备有轨道机器人,一旦发现火警,能以20公里时速移行灭火。
“每公里地下管廊包含的消防、通风、监控与报警系统等七大类设备大约500个。”曾小峰介绍说,管廊内部的各类传感器对现场实景、温度、湿度、氧气浓度、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保持着高敏感度监测,是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“眼睛”和“鼻子”,配合控制中心这个“大脑”提高管廊运营维护效率和稳定性。
管线公司作为成都市综合管廊总控中心的日常管理单位,下一步将继续做好系统优化工作,确保其实现对全市综合管廊统一管理和指挥调度作用,为管廊日常运维管理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技术支撑,增强城市感知功能,拓展城市管理功能,持续提高综合管廊智慧化管理水平,全力为城市能源主动脉安全平稳运行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