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星辰变幻。那些充满回忆的老物件,承载着岁月变迁,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,也在进退历史舞台的过程中,印证了城市的飞速发展。
今天的故事,我们将看到最后一根木灯杆、一块牌匾的迁移史和两条河流的清亮之变。
1.《最后一根木灯杆》
(《最后一根木电杆》 徐洪涛 摄于锦江区大同巷 2005年)
初见,电线纷乱,泥墙歪斜,岁月的痕迹深深烙印在这片刻光影间,在摇摇欲坠一旁伫立着的,是一根木杆。细看,这木杆上维系家家户户的电线如同时代桎梏,将原本挺立的杆,扯弯了腰,但那腰间别挂着的弯管灯,却没有因此迷失方向,依然守护着来往行人,点亮起一方烟火。
这张照片是城投智慧城市公司退休职工徐洪涛老师,于2005年拍摄于成都大同巷。大同巷位于合江亭东北地区,最窄处仅80厘米宽,在当时连三轮车都不能正常通过,如此沧桑的街道却紧密连接到锦江河边,通往九眼桥旁,出行的居民们不能没有路灯的指引,而坐落于此的灯杆也如同大同巷的样貌一般沧桑。
徐洪涛老师为作品命名《最后一根木电杆》,为观者揭示了一个画面外的故事。原来,这是成都市主城区内最后一根木质灯杆,它的存在承载着老成都生活的印记,铭刻着九眼桥旁的生活之貌,而它作为最后一根木灯杆即将消失的命运,也预示着时代的变迁、城市照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进步,画里画外,不同的故事,却讲述了同一个市井成都,同一个烟火蓉城。
2.牌匾里的时光机
2010年,“蓉城管线城北运行抢险中心”在龙潭立交基地正式挂牌,标志着管线公司管道维护抢险中心正式成立。这块饱含时间印记的牌匾经过郭家桥、合江亭的“暂住”史再到如今的青冈南路,历经12年风吹雨打,今年光荣“退休”,见证了公司管道运行抢险中心的发展壮大,展现了公司抢险维护业务的硬实力,承载了所有抢险人的回忆与期望,它就像一台时光机,把这一路的艰苦与辉煌都浓缩在了这块黑白匾额里。
3.沙河的蝶变重生
“淡淡流水载轻舟,悠悠鱼儿水中游”,瓶子中的水和鱼儿取自沙河。沙河,古称凤凰水、升仙水,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,与府河、南河并称为成都“姊妹三河”,沙河在上世纪50年代承担了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总量的90%,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“生命河”。
随着城市和经济的迅速发展,沙河流域周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,水质恶化,河道淤积,河堤失修。从市民口中的“生命河”变成了“黑臭河”,成了成都人心底隐隐的痛。
2001年11月28日,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动工。成都城投集团(时名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)作为工程业主,对沙河10条支流规划绿线区范围内实施了截污、防洪及河堤整治、绿化景观、道路及市政设施、环卫及设施、文化及光彩设施、拆迁改造等七大工程。
经过历时三年的综合整治,昔日不堪重负、河道淤积、水质恶劣的沙河摇身一变,成了碧波荡漾、绿树成荫的美景。从“黑臭河”变成“生态河”,蝶变重生的背后,是成都城投集团一直以来坚定服务城市发展战略,秉持与城市同成长共进步理念,积极践行国企使命,用行动赋能城市美好生活建设,让更多幸福愿景加速变为现实的决心。
4.西郊河故事
盈盈一水,百转千回。清波碧水,粼粼波纹…..这副美丽宁静的画面仿佛在诉说西郊河悠久绵长的古河道故事,犹如这一瓶取自西郊河沧浪湖畔的水,见证了河道治理及城市变迁。西郊河,曾是护城河中的一段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,河渠断道,污泥淤积、水生态环境不佳,整体水量不足等问题给市民带来了许多困扰。
2017年,成都城投集团兴西华建设有限公司启动了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。该工程河道全长7.4公里,起于槐树街,止于二环路西一段清水河桥。通过区域调水等综合手段提升景观环境,改造硬性河底,清理河床,对沿岸进行生态化改造。
位于浣花溪公园鸟岛一侧的沧浪湖,湖面面积约3万平方米,此前水质较差,监测结果为国标劣五类。为提升水质,工程构建了“食藻虫-水下森林-微生物”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,目前水质已由之前的国标劣五类水达到了三类水。
经过一年多的改造,西郊河重换“新颜”,两岸盎然绿意中有繁花点缀,便捷通达之外还有文化添彩,沿途看清水绿意、赏四季繁花。一路串联起的青羊宫、琴台路、宽窄巷子、浣花溪、杜甫草堂等10多个成都文化景点,重回“当年走马锦城西,曾为梅花醉似泥。二十里路香不断,青羊宫到浣花溪。”的盛景。